百校研究生颂百年 | 再出发 向远方
1921
建
1
周
党
00
年
2021
2021年,我们迎来了建党100周年
一百年求索、一百年躬耕
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
脚踏实地终书写华章
纵观交大百年历史
始终高举爱国旗帜、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
始终服务于民族复兴、人民需要和社会发展
始终听从指挥、勇于担当、艰苦奋斗
始终服务于国家科技进步和战略需要
大家好
我是西安交通大学“四史”学生讲述人
姜雨孜
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
2020级在读研究生
接过@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接力棒
让我们一起追忆
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
交大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儿
1896——南洋初创
1896年,洋务派大臣盛宣怀在上海筹款议建新式学堂,定名曰“南洋公学”,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之发轫。1921年定名交通大学。
1937年11月12日,日军占领上海,交大校舍被日寇强占,交大不得不多方设法在法租界内维持上课。
1949年5月,上海解放,交大被上海军管会接收,交通大学53年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。
再出发
从南洋初创到战争烽火
当年的百般艰难,不是寥寥数语可以概括的
我们能做的就是铭记在心中、感恩在心中
胸怀大局,无私奉献
弘扬传统,艰苦创业
西迁精神被每个仙交er牢记在心
当时到底为什么要西迁?
西迁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呢?
1955-1956——大树西迁
1955年,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,新中国工业建设方兴未艾,由于东南沿海局势紧张,党中央、国务院从国家战略布局和西部工业发展需要出发,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。
1956年,数千名交大师生员工与家属在校长彭康率领下,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踊跃承担历史使命,义无反顾地坐上了西行的列车,从繁华的大上海奔赴艰苦的大西北,开展迁校工作。
资料图片
一呼而百者应
一列列火车
承载着党的关怀与期望
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
时代的命运
国家的未来
从繁华的上海来到了古城西安
“上海—西安”
代表的不仅仅是几千公里的路程
也是一个个交大人
为了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
而迫切想要“为祖国出力”的深深渴望
西迁的交大人中,有著名的学科带头人、教授,也有讲师、助教、管理职员、技术员,还有炊事员、理发师、花工等后勤服务人员,甚至包括酱菜厂、煤球厂的工人。据统计,交大西迁中,学校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了西安,西迁的教授、副教授、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70%以上。
以钟兆琳为代表的一批教授学者几十年献身大西北建设,他们把自己的理想、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,默默耕耘在三秦大地。
钟兆琳生于1901年,1918年考入上海工业专门学校,1927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后应邀回国执教于交通大学,教授“电机工程”“交流电机”等课程。1933年,他带领学生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发电机,被誉为“中国电机之父”。
1957年,正是西迁关键时期,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,迁校工作异常艰难。周恩来总理曾提出,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,夫人身体又不好,可留在上海。但钟兆琳毅然决然地说:“共和国的西部就像当年的美国西部一样需要开发,当初校务委员会开会表决,我是举手赞成了的,决不能失信于人,失信于西北人民!”
就这样,钟兆琳将卧病在床的夫人留在上海交给女儿照顾,将两个儿子留在北方,将一辆英国小汽车处理掉,只简单带了一些日常必备物品,独自一人、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去的列车。
1982年,已是82岁高龄的钟兆琳,虽身患多种疾病,但浓浓的赤子之心却依然牵挂着西北建设,他强忍着身体的不适与病痛,奔赴新疆考察,开始了西安交大支援新疆高校建设的帮扶工作,促进开设了新疆少数民族班。
1990年4月4日,带着深深的不舍,钟兆琳走完了传奇的一生。他在病重之时,牵挂的还是祖国大西北的教育发展,他留下遗嘱:“今我重病在床,仍望再有所贡献,我愿将我工资积蓄主要部分贡献建立教育基金会,奖励后学,促进我国教育事业,以遂我毕生所愿。”
把国家民族的要求与学校命运、个人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,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,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,构成了西迁精神的核心内涵。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,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。
交大领导率先垂范
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的彭康,既大力加强组织宣传,又充分发扬民主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;时任副校长的陈石英不顾65岁高龄,出任迁校委员会主任,前后数年奔波操劳;1955年11月调任交大副校长的苏庄,一到校就具体组织开展迁校工作。
沪上名医
时年66岁的沈云扉,作为西迁中最年长的工作人员,不顾彭康校长的劝阻,与侄子一同奔赴西部,投入学校医务所的建设。他的词作“长安好/建设待支援/十万健儿湖海气/吴侬软语满街喧/何必忆江南”令人动容。
自动控制与电子工程领域奠基者
沈尚贤,不仅自己带头报名西迁,还动员妹妹沈德贤一家到大西北创业。在他的感召下,妹夫陈国光也毅然放弃在上海的工作,随交大西迁,成为无线电系的教师。
▲向右滑动,阅读更多西迁故事
回忆当时迁校的情景,西迁老教授卢烈英觉得用“争先恐后,积极踊跃”这八个字来形容最合适。“每个西迁人都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,也都经历了一场‘大我’与‘小我’的博弈。对每个人来说,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付出,还影响到以后的几代人。”
卢烈英记得,西迁时,交大校园里流传着三句感人至深的口号。第一句是“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”;第二句是“党叫我们去哪里,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”;第三句是“哪里有事业,哪里有爱,哪里就是家”。
他们是一代人的缩影,也是一代人的楷模。他们共同铸就了“胸怀大局、无私奉献、弘扬传统、艰苦创业”的西迁精神,鼓舞着交大师生在奋斗中砥砺前行!
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!西迁精神不仅激励着西迁的交大人,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。
西迁60余年,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输送了27万名各类人才,其中40%留在西部工作,为改变西部落后面貌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。
2006年4月9日,教育部在西安交大召开迁校50周年纪念座谈会,周济部长提出:“如果把中国的发展战略比作一盘棋的话,交大西迁则是党中央在这盘棋局中摆下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棋子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,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重心进一步向中西部转移,当年这盘棋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早已充分显现了,而且会越来越重要。”
可以说,交大西迁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分重要的举措,体现了党中央、国务院的英明决策。正是交大的西迁,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格局,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。西安交大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,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蓬勃发展,形成了“一马当先,万马奔腾”的大好局面。
2017年——习近平总书记回信
2017年11月30日,西安交通大学15位西迁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,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。2017年12月11日,习近平总书记对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,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、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,祝大家健康长寿、晚年幸福。也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,为西部发展、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。
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点赞。
2020年——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交大
2020年4月22日,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,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,参观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,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。
他谈起教授们两年前给他的一封来信,“看了你们的信我非常感动,产生了强烈共鸣"。习近平说,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,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,舍小家顾大家。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、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,意义都十分重大。他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继续发扬西迁精神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,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已有一年,但他的话语仍然勉励着广大师生:“要发扬老教授们这种西迁精神。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,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、成长起来的。我也完全相信我们的交大人,我们西部的同志们,一定会,在未来的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,为中华民族立下卓越的贡献!”
来自仙交er的声音
虽然西迁已经成为历史,但历史与未来相连接。2021年,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,是“十四五”规划开局之年,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。
站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抚今追昔,西迁精神和它背后的故事依然让人沸腾,也将激励和鼓舞更多知识分子,用爱国、奋斗、创新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。
可以想见,在党的全面领导下,在今天的新丝绸之路建设中,在西部大开发之际,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,西安交大必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与责任。
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份子,我们将铭记先贤,不忘初心,我们将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昂扬的奋斗姿态,不松劲、不停步、再出发、向远方!为交大,为祖国,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!
在党的一百年华诞之际,
愿我们的党青春永驻、翱翔天际!
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、国泰民安!
愿西安交大人才辈出、再创辉煌!
@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
下一段党史故事
由你们讲述
活动指导单位: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
发起主办单位:《中国研究生》编辑部
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
本期主办单位: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(党委研工部)
本期承办单位: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
END
图文来源 /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(党委研工部)
策划 / 蒹葭 邓世培 刘兆盈 姜雨孜
文字 / 姜雨孜
视频拍摄 / 倪经纬 李梦杰 刘志鹏 杜燊
视频剪辑 / 王强
编辑 / 鱼子酱 晨雨
校审 / 蒹葭 七度
【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】
围绕中心、服务发展
传递资讯、交流思想
凝心聚气、成风化人